“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也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千百年来在指导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实践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科普中国联合中国气象学会推出“节气科普”系列原创内容,带您尽揽华夏智慧之美。

立冬时节,当北方部分地区已见初雪,江南地区却常常暖阳和煦。这种“名不副实”的体验,白居易在《早冬》中早有描绘:“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这让人不禁疑惑:立冬不是冬天的开始吗?为何江南的“冬景”反而似春天?其实,节气和气候的“时间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古今认知上的差异,二是我国南北气候差异。立冬≠入冬,这种差异是如何造成的,我们一探究竟。
01 立冬节气,天文意义上的冬季
中国传统的立冬(每年公历11月7-8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从天文角度看,立冬标志着太阳到达黄经225°,此时北半球日照时间持续缩短,太阳高度角降低,辐射减弱,古人因此将其视为冬季的开端。《月令七十二候》载:“立冬,十月节……水始冰,地始冻”,正是对这一自然规律的总结。
02 气象入冬,气候意义上的冬季
虽然天文意义上的立冬已至,但气象学上对“入冬”却有另一套更为细致的判定标准。气象学上,冬季的判定标准是: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10℃,且后续气温保持稳定下降趋势。这一标准基于人体体感温度和农作物生长需求制定,比天文节气更贴近实际气候状况。

03 南北有别,“冬”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
立冬时节,我国气候呈现出显著地域差异:
东北、华北等北方地区通常已经入冬,符合东北谚语“霜降变了天,立冬穿棉袄”、华北农谚“立冬不砍菜,必定受冻害”所描述的规律。
江南、华南等南方地区仍然处在深秋,江南地区的入冬常推迟至12月。正如白居易《早冬》所写的情景,仿佛冬行春令,可怜(可爱、可喜)冬如春暖。
在青藏高原等高原地区,海拔高,长冬无夏,早早地就已经入冬了,这就是“高原寒,秋短冬长”的特点。
古人通过物候观察与节气结合指导生活,如闽南谚语“立冬补冬,补嘴空”强调冬季进补,而江苏农谚“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雨,一冬雨”则尝试建立天气与长期气候的关联。

04 小结
立冬与入冬的差异,折射出人类认知自然的两种维度:天文节气的恒定与气候现实的流动。古人以太阳黄经225°划定立冬,体现了对宇宙规律的精准把握;而现代气象学以“连续5天日均温≤10℃”定义入冬,则更贴近人类体感与生态需求。前者构建了时间框架,后者填充了地域细节。
作者:王元红 天气气候高级工程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气象学会会员
审核:
陈云峰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正研级高工
吴宇 中国气象学会科普部 项目主管
策划:翟国庆 阎冬 史文慧
出品:科普中国
本文图片及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