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南大学王鑫教授团队的专利成果“一种氨来呫诺盐制剂及其在制备美容制剂中的应用”以1050万元的合同金额成功转化,创下海南大学单项成果转化金额的新高。“签下合同的那一刻,我看到了科研成果服务社会的曙光。”王鑫感慨道。
该科技成果的顺利转化,得益于海南大学在省内率先探索的“先使用后付费”创新模式。该模式允许企业以零门槛方式承接高校专利,待产生效益后再进行阶段性支付,大幅降低了中小企业的创新应用风险。
据海南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为全面系统深入推进“服务海南行动计划”,学校将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明确为“一把手工程”,强化顶层设计与跨部门协同,构建全校“一盘棋”的成果转化新机制。学校出台相关管理办法,重点推进三项改革突破:一是在全省首创“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制度,破解国有资产管理僵化难题;二是率先推出以约定收益为前提的职务科技成果100%赋权改革,彻底解决科研人员“不敢转”的顾虑;三是建立“负面清单+容错免责”机制,发布《负面清单》严守7类禁止转化底线,构建9类“尽职免责”容错情形,鼓励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文章来源:海南日报客户端
海南日报全媒体记者黄婷
什么是“先使用后付费”的转化模式?
“先使用后付费”,即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许可给企业使用,满意后再进行支付。许可双方明确约定采取“零门槛费+阶段性支付+收入提成”或“延期支付许可费”等方式支付许可费,支付时间应至少在许可合同生效一年(含)或被许可方基于此科技成果形成产品或提供服务产生收入之后。
与传统方式相比,这种转化模式的优点是什么?
传统模式是企业付费买断高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再转化为批量化的产品。简单来说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然而,现实中一些中小微企业碰到心仪的科技成果后,因为暂时还看不清应用前景,不敢贸然出手支付一大笔技术费用。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这样将极大减轻企业压力,为科研方和使用方提供更多的合作机会,增加了成果转化的可能性,能有效推动更多成果走向产业化。
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海南大学科技园是怎么做的?
大学科技园是依托高校资源建立的创新载体,这种深度关联使大学科技园在资源整合、生态构建上形成了不可替代的优势。
海南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作为学校二级机构,其核心职能之一是推进校内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建设。近期,中心已推动多项涉及知识产权与成果转化的制度体系制定及修订工作,旨在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进一步激发师生参与成果转化的活力。
海南大学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主要负责大学科技园的日常管理和服务运营工作。通过专业化服务打通成果转化全链条,助力“高校资源”和“市场需求”的紧密对接。目前,王鑫教授团队已在科技园创立企业海炎生物。依托团队的系列研发成果,海炎生物未来将以科技园为平台,持续向市场输出优质科研成果。
来源:海南大学科技园